31年的守护 她用爱回答何以为家
在信州区西市街道茶山路社区,刘晓琴的名字家喻户晓。1981年出生的她,从13岁起便用稚嫩肩膀扛起照顾残疾弟弟的重担。31年时光流转,当年懵懂的少女已长成眼神坚定、笑容温和的中年女性,唯一不变的,是对弟弟刘文福那份深沉无言的爱。
“我弟弟虽然不会说话,但我相信他认得我。”刘晓琴轻声说着,双手熟练地为弟弟整理衣领。刘文福今年43岁,8个月大时被诊断为多重残疾一级,智力、肢体与语言均存在严重障碍。
照顾弟弟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刘晓琴回忆,2024年一个午后,她因身体不适,给弟弟喂完饭后不小心在沙发上睡着了。仅仅5分钟后,她猛然惊醒,却发现弟弟不见了。“我当时吓坏了,手都在颤抖,他从来没一个人出过远门。”
刘晓琴立刻冲出家门,一边呼喊弟弟的名字,一边向邻居打听线索。得知有人看到刘文福往公交站方向走去,她迅速骑上电动车,沿着公交线路一路搜寻——从茶山路到胜利路,从城东到城西,沿途的商铺店主、公交车司机、过往路人,她都一一上前询问。
天色渐渐暗下来,她的心也一点点往下沉。“我怕他不会下车,怕他被人欺负,怕他饿着……”说到这里,刘晓琴的声音泛起哽咽。她焦急地找了4个小时,最终选择报警。那天晚上将近12点,她终于等到了弟弟的消息:在几公里外的一个公园,刘文福正安静地坐在长椅上,不吵不闹,仿佛在静静等候有人来接他。
“我一看到他,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刘晓琴跑过去紧紧抱住弟弟,而不会说话的刘文福,却轻轻抬起手,像是在说:“姐姐来了。”
31年如一日,刘晓琴活成了弟弟的“妈妈”。从13岁到44岁,她的生活几乎全围绕着刘文福展开:每天清晨起床,先帮弟弟洗漱、喂饭、按摩,再做康复训练;生活轨迹简单得让人心疼——家、单位、菜市场。为了能随时回家照看弟弟,她特意在附近的快递驿站找了份工作。
刘文福情绪不稳定时,会突然大叫甚至捶打自己。每当这时,刘晓琴总会轻轻抱住他,泡一壶小时候父母常带他喝的茶叶水,直到他渐渐平静。“他听得懂,只是说不出来。”
父母去世后,姐弟俩相依为命。为了节省开支,刘晓琴还学会了缝补衣服、修理家电。社区也一直关心着他们,不仅为刘文福办理了低保,后转为特困供养,还时常送来米面油和医疗补贴。
被问起这31年是否想过放弃,刘晓琴轻轻摇头:“他是我弟弟,我不照顾谁照顾?”她说,弟弟虽然不会表达,但每次看到她回家,眼里都会泛起光,“这份眼神,比什么都值得。”
如今,姐弟俩的日子平淡却踏实。刘晓琴说,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会一直照顾弟弟,“直到我走不动的那天。”
一条街,一盏灯,一对相依为命的姐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刘晓琴用31年的坚守与最朴实的陪伴,写下了人间最动人的亲情篇章。(记者 许璐磊 邓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