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2024】信州“解忧秘籍”:创新治理方式 点亮居民幸福生活
导读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2024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亦是砥砺奋进与收获满满的一年。每一个奋斗的身影,每一次突破的喜悦,每一项创新的成果,都汇聚成了信州区2024年最璀璨的光芒。
值此岁末年初之际,我们特别开设【璀璨2024】新闻专栏,全面回顾过去一年里的点点滴滴,重温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展现各行各业的创新举措、发展亮点和工作成绩,敬请关注。
依托坚实的基层治理网格,“E呼即办”有呼必应,重点工单高效流转,每一份诉求都得到认真倾听与妥善处理。
面对邻里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纠纷,热心党员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小巷解忧屋”应运而生如同城市的微光,让矛盾在微笑中化解,照亮了邻里间的和谐之路。
“夜鹰护饶”行动织密城区安全网,信州公安组织机关民警下沉到城区重点部位、复杂区域,披星戴月夜夜巡逻,守护万家灯火。
治理中的“麻烦事”,是党员干部的“必答题”。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如何更快、更好地答好题,离不开治理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应用的迭代。
“E呼即办+网格”快速响应 高效解决群众诉求
在丰溪河边,有一个90年代初竣工的老旧小区——酒厂宿舍,久经风雨,隐患渐生。茅家岭街道瀚林社区第三网格员官慧伦在日常巡查中敏锐地察觉到,随着近年车流量增大,狭窄逼仄的酒厂宿舍路口因车辆进出频繁,极有可能上演车辆剐碰的“小插曲”。她随即速向茅家岭街道“E呼即办”平台反馈,并深入网格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居民们纷纷反映,这一路口确实给他们的日常进出带来了诸多不便,埋下了安全隐患。
2024年12月26日,工作人员带着专业的减速带安装团队来到现场,一丝不苟地进行路面勘测、精准测量尺寸、科学定点,熟练打孔、钉铆、安装,为居民出行系上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带”。居民肖先生对此变化赞不绝口:“这里来往车辆很多,以前速度快得让人心惊胆战。现在好了,减速带让车速明显降了下来,我们出行感觉更加安心踏实了。”
为及时响应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情况和矛盾纠纷,信州区8个镇街组建了一支142人的应急响应处置队伍,一支107人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队伍以及一支81人的专业化响应处置队伍。其中,矛盾纠纷调解队伍涵盖了镇街工作人员、行政执法队员、专职人民调解员、各社区干部、网格员、街道法律顾问、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多方人员,促使调解工作越来越专业、高效。据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全区共承办工单总量53659件,办结率99.9%,其中承办110非警务类工单8912件,办结率100%。
小巷里有群“解忧师”
信州区水南街道,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城区,拥有超过30条的里弄小巷,小巷蜿蜒曲折,人口密集。居民亟须一个就在身边、全天候的“固定服务点”,能方便大家特别是方便老年人就近上门,及时咨询问题、反映诉求。
为了满足居民的这一需求,水南街道在下滩头社区率先设立了第一家“小巷解忧屋”,地点就选在了下滩头巷的发财超市旁。这一创新举措,让居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发财老板,下滩头翠湖那边的化粪池又堵了,味道太难闻了。”一日清晨,住在下滩头巷的余叔在买菜路上,与超市老板周孝才闲聊时提及此事。周孝才听后,立即将问题反馈给社区,并与网格员一同前往现场查看,迅速找出问题根源,并联系疏通队进行专业处理。
一个党员先锋岗、一个明亮的灯箱、一台饮水机、一张小方桌,这样的“小巷解忧屋”在水南街道已有15处。简单的配置,却承载了居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有时,他们甚至是路过“小巷解忧屋”,突然想起有件事需要反映,便进门坐坐。据统计,“小巷解忧屋”运行六个月来,已化解矛盾纠纷478起,协调办理民生事项960项。
这一体系不仅延伸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更将居民的“身边小事”视为“头等大事”。这群在小巷里默默奉献的“解忧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灯火可亲”的温馨与和谐。
近年来,信州区积极推进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小巷解忧屋”“E呼即办+网格”等工作机制以居民的“微小心愿”为起点,不断前行,就地就近就快化解矛盾,努力答好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优质答卷。
这一系列温暖而有力的创新举措,化作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稳稳地托举起百姓的美好生活,让每一个笑容都更加灿烂,让每一份期待得以实现。(记者 翁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