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信州老街的“全民纳凉”仪式
三伏天的热浪卷着蝉鸣袭来时,空调房里的凉爽总让人想起过去那些没有电器的夏夜。那时的纳凉,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活仪式,藏着烟火气,也浸着慢时光。
傍晚的暑气还没褪尽,孩子们已拎着水桶在弄堂口、空地上泼水,水花溅起的瞬间带起一阵凉意。各家妇人则端着热水,仔细擦拭竹床、躺椅和草席,水汽蒸腾中,不仅洗去了一天的尘埃,也为夜晚的凉爽埋下伏笔——听老人们说,热水擦过的竹器,到了晚上会更凉快。
青砖瓦弄是天然的纳凉地。狭长的巷道里,两侧青砖高墙挡住了毒辣日头,墙头探出的绿植洒下斑驳光影,穿堂风带着草木清气拂过,比任何风扇都舒爽。若是偏爱开阔,信江河边或是露天空地上,早早便支起一片"竹器阵":竹床并排铺开像一片绿色的海,躺椅摇摇晃晃,草席在地上铺出星星点点的"领地"。大人们摇着各式各样的扇子,麦秆扇轻便,大蒲扇风足,绢花扇摇出几分雅致,还有人学孔明模样挥着羽毛扇,扇风间闲话家常,从庄稼收成聊到邻里琐事。孩子们打赤脚在竹床间穿梭,穿板鞋的稍大些孩子则聚在一旁听故事,偶尔抢过大人的扇子胡乱扇几下,笑声惊飞了树梢的鸟儿。
纳凉的时光总少不了声响与滋味。有时会遇上梆梆师(就是如今的信州道情),一人拉弦一人唱着曲子,弦音与唱腔在巷口荡开;或是"隔壁戏"的艺人藏身角落,仅凭口技便演绎出一场热闹大戏,引得满场喝彩。嘴馋了,切半个西瓜,咬一口脆甜的甜瓜,清爽汁水顺着嘴角流;或是端一碗滑溜溜的凉粉,浇上糖水慢慢啜饮。若是能从棒冰厂换来几根棒冰、一碗绿豆汤,那便是夏夜最奢侈的甜。墙角燃着自家做的蚊虫香,茶子饼混着硫黄的味道,悄悄赶走了嗡嗡的蚊子,也成了许多人记忆里独特的夏夜气息。
如今,空调的冷风取代了自然的凉意,满街竹器纳凉的景象早已不见,那些竹铺子、老扇子,连同弄堂里的穿堂风,都成了老信州人心里的旧时光。但每当热浪再起,总会想起那个夏天: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竹床上还有热水擦拭后的潮气,扇声、笑声、唱腔混在一起,连风里都带着甜丝丝的凉。(记者 邓沣 见习记者 龚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