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三官殿,从历史深处流向未来

时间:2024-04-15 来源:信州资讯 责任编辑:信州人家网 增大字号 减小字号 打印

一条西大街,千年信州史。

在老上饶人的记忆里,两条大街从历史的深处汩汩流淌而来,从上饶古城的西门出城向西,并行穿城而过,百年来孕育滋养着信州。其中一条叫西大街(又名西关街,解放后改名信江路),另一条是河街。

西大街较长,划分为信江东路、信江中路和信江西路。而民间百姓习惯把抗建路十字街头的铜钱以上称为上饶大街,铜钱以下称上节街,花亭子以下称下节街,胜利路到杨家石桥称三官殿,杨家石桥以下,又称车站街。

下节街三官殿地段,是明清就有的一条历史古街。古街,古庙,古桥,古巷,狭窄的牛屎弄过去是蒋氏大院,再走过去是因红石、卵石围砌的水塘而得名的毛渣塘,街道两边骑楼相连,商店一家接一家,行人下雨天从杨家石桥一直走到渡口都不会淋雨。

杨家石桥为单孔石塔桥,系青石麻石结构,距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它建于清顺治年间,原桥面为青石板,顺桥面两端斜坡一块块错落有序排列相拼,桥面正中则由长形青条石连接成一条车道,乡民们手握羊角车吱吱呀呀地行进。后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在清朝乾隆年间,当地名人周效铨倡捐重修,带领大家捐修重建了这座石桥。2016年市政府进行了复古改造,杨家石桥又重新呈现在大家面前,宽阔的青石板桥面,雕龙画凤的花岗岩栏杆,复古的休闲石凳,两侧的青松怪石与古桥浑然一体。

如今站在桥上向前望去,老楼、白墙、黑瓦、老旧灰色招牌......狭窄的街道,流动的人群,如今的信江西路是一条一眼望不到头的批发街。左手边是宝泽楼市场的红梁绿瓦,右边是包子铺、早餐小吃店,往前信江西路16号附近,便是身披种种传说的古庙三官殿已经消失的原址。

“听当地的朋发说庙后因失火烧毁了,过去庙里还有一僧人卖香火,在这之前它临街对面有一家染坊,临街处有高架晾晒染好的布料,以兰色为最多。”在三官殿住过的老居民回忆。上饶市志里确有记载,民国三十三年,这条街上店铺相连:王瑞记染坊、苏永盛面坊、刘金香豆腐、刘永盛油坊、唐聚太饭店……如今的信江西路16号是1958年成立的上饶市第九小学,原名为车站街小学,1966-1968年改名为上饶市第九小学,1969-1974年与上饶西市小学合并又改为上饶西市小学。1975年恢复上饶市第九小学名称沿用至今。学校东南面100米处便是老渡口旧址,西北面紧邻老火车站,西南面1公里处是双塔公园。这片山水古韵,世俗风情,涵养了悠悠琅琅的读书声。

三官殿古街发生过很多故事,成立了上饶市第一家工会,为工人加工资与资本家进行斗争;上饶市解放后的支前站,在三官殿汪家大祠堂架灶,为火车站的解放军送热饭、热菜和开水;上饶市第一家粮食局的国营机米厂成立于三官殿的后田畈;上饶市茶山寺的染织厂大股东刘瑞景的织布厂在三官殿徐家园;解放初的中南区畜产公司上饶办事处就在三官殿街边,这里是上饶羽绒厂不忘初心的地点;民国期间上饶城转运行(或运输行)共有15家,而三官殿就拥有6家;三官殿的龙舟赛,三官殿的滚龙灯,三官殿的中秋节烧太平窑,三官殿的串堂班等民俗文化红红火火一节接一节;美食满街香,有甜酒酿、饭麸粿、清汤担、麻子粿……

与西大街并行的河街从西门口出发,跨越西壕石桥通过使漆巷转到河边。河街又分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这条商业大街一直延伸到如今的上饶市第八小学,转进花亭子,与西大街连接。后来河街开拓成沿河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初,又从上饶八小(当年称天后宫小学)以下一直打通到胜利路渡口,从此,沿河路与胜利路连接,为大军解放台湾打通了一条汽车路。

老城的街市从历史岁月中流淌而来,滚滚长河见证了信州的厚重历史,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信州文化。正是因为拥有类似于“信州三官殿”“杨家石桥”这类旧地名、古建筑,承载了古老传说,铭记着历史变迁,才铸就了“魅力信州”。它们越过千年时光,避过无数次历史浩劫,在这片土地上讲述过去的故事。

如今,老三官殿的古庙、染坊店、盛油坊、汪家大屋、程家厅下、客栈饭店、瓜子花生号早已随历史的风尘远去,但它们也没有在人们的记忆里销声匿迹。如何发掘城市的历史遗迹、人文底蕴,让它们在新时代顺应历史文脉并获得重生,这需要政府、社会、每个人的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