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区:一键呼叫、智能守护!智慧养老解“急难愁盼”,务实整改暖“银龄”心窝
面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老有所养”不仅是社会课题,更是沉甸甸的民生考卷。过去,养老服务领域曾存在干部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方法固化等问题,“家门口找不到合适的照料点”“有点急事叫不来人”“服务好不好心里没底”……这些真实的困扰让不少信州区的老人感到不便。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信州区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事项进行扎实有效整改,让群众可感可及、真正受益。
整治作风顽疾:精准织网,15分钟托起“养老不离家”
如何让辖区内9万余名老人安心在家门口养老?信州区民政局一改“办公室决策” 的旧习,沉下身子、迈开步子,依托智慧养老平台,组织网格员一户户走访摸排,精准绘制“养老服务需求热力图”,变“凭经验”为“用数据”。
“以前选址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钱要花在刀刃上。”一位参与调研的社区干部感慨道。如今,全区已建成9家嵌入式社区养老院、45个日间照料中心、27个助餐点,步行15分钟可达的养老服务圈清晰成型。
东市街道的李奶奶是受益者之一,“现在下楼遛个弯,就能在社区食堂吃上热乎饭、和老姐妹下棋,还有医生定期来量血压。最安心的是,院里给我配了这个智能床垫。”她指着床垫说,“孩子们在外地,以前总担心我夜里摔了没人知道。现在它‘聪明’着呢,有点不对劲,平台那边就报警,马上有人来!”智慧养老平台作为“中枢大脑”,实时接入机构监控和健康设备数据,其AI算法已成功预警并处置20余起突发状况,让“养老不离家”的安全感实实在在。
务实破难题:精准扶持,让好服务“立得住、叫得响”
养老机构“活下去、活得好”是关键。区民政局改变“坐等申请”的旧模式,主动上前服务:民政专干入户听意见,专员“一对一”对接机构需求。“‘养老信贷通’真是及时雨!”芳华养老院的负责人回忆道,“去年扩建卡在资金上,多亏政府牵线搭桥,帮我们解决了80万贷款,解了燃眉之急。”通过落实补贴、创新金融支持,已切实帮助3家机构解决超百万元运营难题。
“服务好不好,老人说了算。”摒弃“走过场”式检查,信州区打出备案管理、多部门联合巡检、引入第三方“硬核”评估等一套“组合拳”,有效净化了市场。“叁医柒护”、“芳华”等一批优质的本土养老服务品牌逐渐在老人群体里有了口碑。这背后,是干部作风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下沉”的转变。
“哪位护理员几点上门、做了哪些服务、老人打几星,全程透明可追溯。”“叁医柒护”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展示智慧平台上的服务评价。这种将服务质量、安全监测数据纳入平台监管的模式,倒逼机构提升水平,该机构已服务2000余位老人,满意度高达98%。
智慧联万家:三级联动,守护居家“最后一米”
“阿姨,头发有点长了,我给你修一下。”“好,好,后面要短一点。”听力已经有些不灵敏的张奶奶慢吞吞地说。面对失能老人分布广、服务触达难的现状,信州区构建“街道—社区—居家” 三级服务网络,13 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10 家纳入长护险定点,形成 "医疗 + 养老" 闭环。
因为资源有限,关爱必须用在“刀刃上”。区民政局精准聚焦独居、高龄等困难老人,务实推进“家庭智慧守护计划”。
“多亏了这个‘小盒子’救了我的命!”西市街道80岁的姚爷爷指着墙上的烟雾报警器说。去年冬夜他突发心梗,浓烟触发报警,平台秒级响应,联动120和社区网格员,10分钟内医护人员就破门而入。
同样受益的蔡奶奶,手腕上戴着智能手表:“血压、心跳,女儿在手机上都看得见。有一次数据异常,平台马上打电话来问情况,还通知了女儿,心里踏实多了。”
目前,全区已完成200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设置50张家庭养老床位,配备智能监测设备。所有数据直连区级智慧平台,24小时远程守护。平台已试点录入7万老人信息,持续提供“六助一护”上门服务,让关爱时刻“在线”。
从过去服务“盲区”、“痛点”梗阻在工作中,到如今智慧赋能的“精准”、“安心”,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扎实开展,让干部从“等事做”变为“找事干”,工作从“粗放型”转为“精细化”,信州区养老服务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跨越。
坚持勤俭办事业、精准对接需求,持续深化智慧平台应用,一个以老人实际需求为中心的智慧养老生态正在信州区温暖生长,让科技发展的红利,真正化作每一位老人晚年的安心与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