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区:闲置校舍“变形记”
“我知道!是大熊猫!” 一声稚嫩的欢呼声响起,秦峰镇民政专干黄诗林笑着亮出“你画我猜”的答案,给猜出答案的小朋友贴上了一朵代表胜利的小红花。2 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与 8 名低保儿童围坐一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是幸福院迎来的第 6 场活动,而这场温馨的集体生日会,正发生在由一所闲置校舍 “变身”而来的 “一老一小”幸福院里。
这个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一老一小”幸福院,在一年前还是一片荒芜、闲置的废弃校舍。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活动中,信州区深刻认识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键在于一个“实”字。基于此,信州区大力推进闲置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在全面梳理全区资源后,发现存在大量闲置校舍,总面积达 49543 平方米。这些闲置校舍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公共空间有效利用的挑战。信州区决心以此为契机,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大背景下,将这些闲置资源重新焕发生机。
“这里原来是我们镇中心小学,随着新校舍建好,这里就空置了下来。”秦峰镇宣传文化站站长李琼介绍,看着曾经喧嚣的教学楼闲置,在不破坏主体结构的前提下,信州区秦峰镇对原镇中心小学校舍进行“微改造”:修补破损地砖、加装保暖门窗、建设老年活动室,把20 多间教室变身多功能空间,涵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基层党校、老年大学、社工、秦峰商会、党员义工、义警、城市书房等,真正实现了“一室多用、资源共享”。
不止秦峰镇,信州区正上演着更多校舍 “变形记"。由于撤点并校、校址搬迁等因素,全区曾有 19 所校舍闲置。信州区国资服务中心通过全面摸排和评估,发现许多校舍仍有很大利用价值。2024年秋季学期,信州区撤并3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共12所,岩坑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宽敞的操场、通风的教室、配套的教师宿舍,这些 “沉睡” 的资源经过评估,成为了盘活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
之前岩坑村委会面积狭小,且地处偏远,村民每次前往办事、参加活动都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自从原教学楼一层改造成岩坑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民办事就方便了许多。明亮的办事大厅里,村民张大爷刚办好医保业务,笑着说:“以前去村委会要绕两里路,现在校门口就是服务点,办完事还能在议事厅唠唠嗑。”
闲置校舍的 “变形”,绝非简单的空间转换,而是一场关于资源认知、社会关怀与乡村发展的深刻变革。在改造过程中,信州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杜绝铺张浪费,每一笔资金都花在刀刃上,每一处改造都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
这些改造后的空间,不仅承载着过去的记忆,更连接着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希望,成为了老人与孩子共享欢乐的港湾、政府与百姓沟通交流的桥梁。它们是乡村发展进程中的生动注脚,更是信州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盘活闲置资源的有力见证,彰显着务实为民、厉行节约的工作作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翁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