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抓基层年】秦峰镇:“小管家”撬动基层“大治理”

时间:2023-08-03 来源:信州资讯 责任编辑:信州人家网 增大字号 减小字号 打印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青石板上斜阳落,林茂竹翠溪水凉。

信州区秦峰镇老坞村翁山、月里自然村是2017年秀美乡村建设点,占地0.5平方公里,靠近320国道,距离中心集镇200米,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翁山自然村共居住村民39户171人,月里自然村共居住村民65户245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和种养殖收入。在多年的治理过程中,镇、村发现“一年新、两年旧、三年工作再回头”的问题逐渐显现,因此,今年4月,老坞村开启了一场大胆的“试验”。

在区、镇两级的支持指导下,该村开展和美乡村物业化管理试点,通过实施物业管理,翁山、月里自然村不仅实现了村民当“管家”,而且村庄面貌、群众精神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试点的过程中,老坞村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理事会自选自治、物管费自筹自用、村庄事自商自管”的“六自”物业管理模式,彻底改变过去政府“独唱”、村委“包办”的弊端,自然村从“无人管”变为“人人管”,村民从“站着看”变为“主动干”,有效地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巩固了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理事会自选自治,群众变“看戏”为“唱戏”。一是完成队伍建设。翁山、月里村分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出有能力、有威望、有热情、有公心的群众代表成立物业化管理理事会,全权负责公共管理区域的监督管理,理事会下设立了3名物管员,对村庄人居环境、设施维修、公益服务等事务具体负责;二是完成制度建设。理事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探索制定了各项物业管理制度,出台了《七律物管公约》,完善了《村规民约》,组织悬挂家风家训,细化“门前三包”,设定相应考核办法。让群众当“主角”,唱“主戏”。

物管费自筹自用,群众变“被动”为“主动”。一是资金筹集群众发力。为破解群众参与度不高、资金困难等困境,翁山、月里自然村以一包烟、一盒饭的“小钱”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村民按照“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缴纳物管卫生费,启动一周就收取物管卫生费8320元。在区级支持下,筹集村庄长效管护经费16640元。自然村保洁或公益性岗位经费筹集资金10800元,非农户卫生托管费1200元,集体资产产生收益1500元,本村爱心人士捐赠6000元。全年合计筹集资金44460元;二是资金使用群众受益。筹集的资金由物业化管理理事会专户管理,张榜公示,专款专用,全部用于物管员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等方面,全年预计支出42700元(其中物管员务工费38400元,公共设施维护费4300元),支出情况定期公示,确保群众交得放心,用得开心。

村庄事自商自管,群众变“坐等”为“参与”。一是协商议事有着落。理事会牵头,村委会指导,围绕村民关心的物业管理问题开展多次协商议事,吸引大批村民参与。截至目前,通过协商议事,翁山、月里自然村物管员对辖区内的杂草、枯树进行了全面修剪,修复损毁下水道板158米,路灯3盏,安装马路护栏一套,处理排水问题一处;二是志愿服务齐响应。村民志愿参与物业管理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我爱我家,扮靓家园”、村庄夜巡、邻里调解、防溺水宣传、移风易俗等活动;三是自我管理有办法。常态化开展“优秀党员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最美清洁户”、私人区域卫生大比拼等评比活动,实施精神或物资的奖惩,群众创优争先意识全面加强,物业管理变得既有“面子”又有“价值”。

为方便下一步推广,秦峰镇还归纳总结了“三五五”物业管理推广工作办法,即凝聚三方合力(建立以物业化管理理事会为核心,物管员为实施主体的多层次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凝聚政府、理事会、村民三方合力),完成五项工作(完成宣传发动、队伍建设、资金测算、制度建设、产业谋划),实现五个目标(让协商议事有着落、政策宣传有力度、志愿服务有依托、文明新风有办法、激励评比有效果),通过详细的操作流程,方便其他自然村就物业管理工作进行参照学习,推广实施。

如今漫步在翁山、月里,只见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古朴民居错落有致。道路旁,嫩绿的叶,青翠的杆,投下绿绿的浓荫,弯弯曲曲的游步道上孩童追逐嬉戏、邻里欢声笑语,田地里农民挥汗如雨,和美乡村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理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