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青金村

时间:2025-10-12 来源:信州资讯 责任编辑:信州人家网 增大字号 减小字号 打印

信州区东部的层峦叠翠间,青金山拔地而起,如倒插天地间的笔锋,静静书写着山脚下青金村的千年春秋。青金村户籍人口超过5400人,在信州区朝阳镇版图上堪称“大块头”,如今村庄正焕发着新活力,村民们在家门口辛勤耕耘,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小康路。

“我们这儿,老底子都叫‘青金山’!”村里老人会自豪地告诉你。这个名称的由来,并非来自某种矿物,而是源于一个诗意的想象——山体裸露的岩石在雨后呈现出独特的浅青色,宛如名贵的青金石,“玉为山”的传说让这座山与村庄都带上了一份高雅的气质。

历史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中便有对青金山的记载,称其地为“要会之地”,足见其古时战略位置之重要。村中徐氏家谱记载,勘其家族在此已绵延近三十代,近八百年的烟火传承让村庄的每一条石板路都浸透着故事。村后那条翻越“大岭”通往广丰的古道,是刻在青山脊背上的历史年轮,曾走过黄巢的军队、跑过太平天国的兵马,也见证了红军战士的身影。

这片土地也铭记着伤痛。1942年端午,日寇的铁蹄踏来,村中百十间房屋被焚毁,包括古老的徐氏祠堂。这段惨痛的历史,成为青金村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也化作了村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从“青金山”到人民公社时期的“青金大队”,再到如今的“青金村”,村名的变迁折射的是这个古村落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发展史。

青金村拥有的13200亩土地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更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近年来,村里立足自身资源,唱响了一曲生动的“山水田园致富经”。

“甜蜜事业”漫山岗:在青金山的坡地上,田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果业基地里的连绵蜜橘园是村里最亮眼的风景线。青金山的山区小气候很特别,昼夜温差大、降水充足,种出的蜜橘汁水充盈,甜中带点微酸,口感清爽。每到收获季节,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不仅吸引了附近的游客前来采摘,还通过电商平台“飞”往全国各地,成了村民口袋里的“黄金果”。

“传统手艺”焕新生:凌晨4点,村里的粉丝作坊就冒出了蒸汽,老徐正揉搓着温热的米粉团,反复捶打至细腻筋道,再通过漏勺漏入沸水,捞出后在竹竿上晾晒的粉干像银丝般挂满院子。上饶粉干是一张美食名片,在青金村,这门传统手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村民们坚持古法工艺,做出的粉干爽滑筋道,远近闻名。如今,小作坊逐渐走向规范化生产,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一齐打开,一碗碗地道的青金粉干,正品味出浓浓的幸福味。

“活水养殖”鱼满塘:养殖户划着小木船穿梭在鱼塘里,渔网一撒,肥美的草鱼、鲫鱼便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映着村民的笑脸:“这水养出的鱼,熬汤不用放味精都鲜。”村里300亩的水面波光粼粼,因水质清冽,多为山泉水,村民们借此发展生态养鱼。活水养殖的鱼儿肉质鲜嫩,每年都能产出几十万斤鱼,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这方池塘,真正成了“聚宝盆”。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青金村“两委”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必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钱赚、有奔头。

“以前村里劳力都往外跑,赚了钱却顾不了家。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他们回来!”村党支部书记付田旺介绍,村里正积极对接朝阳产业园的企业,同时大力引进如“众合五金加工厂”这样的“就业扶贫车间”,并承诺对吸纳本地劳动力的企业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

“能在家门口上班,月收入有3000元以上,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呢?”一位正在车间工作的村民笑着说。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更留住了乡村的烟火气和浓浓的乡情。

巍巍青金山,见证千年沧桑;今日青金村,涌动蓬勃生机。展望未来,青金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这个千年古村,正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踏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谱写共同富裕的新篇章。(记者 许璐磊 见习记者 龚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