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区:社工服务更“接地气” 推动基层善治善为

时间:2024-06-03 来源:信州资讯 责任编辑:信州人家网 增大字号 减小字号 打印

去年7月,住在御景新苑的丁爷爷第一次接触到社工。丁爷爷年事已高,头发花白,子女不在身边,夏日里社工送上门的一份清凉降暑物品让他十分感动,也拉近了他与社工的距离。不久后,西市街道民政服务站组织了一场名为“一勺米活动”的公益活动,通过儿童募捐一勺米,为高龄老人送上消暑的爱心粥。在丁爷爷珍视的一张合影里,爷爷手持绿豆粥,与小小志愿者以及社工们定格了这份难能可贵的情谊。这也只是信州区社工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信州区搭建了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按照“1+8+N”的服务模式,建立了1个区级总站和8个镇(街)社工站,探索“社工+救助+慈善”融合治理新路径——以社工站为主阵地,驱动慈善、社工、服务“三驾马车”,打造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专业服务为支撑、多元参与为保障的“善治”格局。

突出精准聚焦  打造基层服务品牌亮点

帮助丁爷爷的一名社工王安琪说:“社工在老年人面临生活挑战时的积极介入与无私援助,就像一股春风常伴左右。”2024年,丁爷爷的生活遭遇重大变故,他的老伴突发脑梗导致瘫痪,且伴有失语症,病情严重。雪上加霜的是,就医期间又诊断出患有尿毒症,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和手术治疗,医疗费高,即使有医保报销,丁爷爷家还是承担了十万余元的医疗费。社工们了解到丁爷爷的情况后,主动提出协助他申请临时救助,以减轻其经济压力。丁爷爷说,社工不仅提供了实际的支持,更在情感上给了他极大的安慰。

社工站是信州区镇、街域内服务资源的整合中心,通过参与纠纷调解、信访化解、群防群治等社区事务,助力源头治理,协助提升社区矛盾预防化解功能、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日益成为一个专业的社会服务平台。

“社工站的服务从小处着眼,从末端发力,在细微之处见真功,在堵点源头求突破。”信州区社工总站的社会工作者蔡艳芸说,社工通过瞄准群众关心的“鸡毛蒜皮”,把基层治理和群众“烦心事”做好,回应群众期待,将“烦心事”成为“开心事”。聚焦“一老一少”服务群体,通过摸排走访,了解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建立“一户一档、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服务。“如开展‘纸’呵护你——关爱社区失能老人项目时,对老人进行需求登记和评估,并普及适老化改造和长护险政策。在探访儿童时,我们了解未成年人的困难点和需求点,定制了‘梦想书桌’计划。”

激发内生活力  提高基层治理内外协同

为有效激活社区潜在优势,夯实基层治理创新队伍基础,信州区各社工站从人、文、地、景四个方面对乡镇(街道)进行SWTO分析,选择示范村(居),绘制社区资源图,将资源发挥最大作用,瞄准基层治理创新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赋能社区自组织能力提升为着力点,结合辖区各社区问题和居民需求,挖掘社区内有特长、有意愿、有精力、有担当的居民骨干,推动组建社区自组织。如秦峰镇社工站培育出秦峰镇小蜜蜂志愿服务队伍,西市街道社工站组建了开心拳友志愿服务队和银龄志愿服务队,“把原先的服务对象转变为志愿队伍的负责人,有效强化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蔡艳芸说。

社工站实行个案工作“三大机制”(发现报告机制、应急处理机制、个案会商机制),通过机制、链接外部资源和联动社会力量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递送,打通为民办事“最后一米”。

北门社工站在探访低保对象时,发现对方家中因电源老化着火,烧毁了身份证、银行卡,“我们立刻联系志愿者为其家中改造电路,联系商会的爱心企业为其免费粉刷墙面,焕新房屋,联系公安部门、照相馆为其办理身份证,联系银行工作人员为其上门办理银行卡。”北门社工刘燕说,在遇到群众“揪心事”时,社工是资源筹措者的角色。在有高龄独居老人生病无人照顾时,社工又是“儿女角色”。秦峰镇社工周芳燕了解到低保独居老人杨建华身体不是很好,多方就医后仍有不适,心态消极悲观,想要放弃治疗,周芳燕立刻联系了上饶市人民医院,结合老人出行不便且难以预约挂号,需要长时间等待的情况,决定先陪老人到秦峰镇卫生院就医,和志愿者前往医院为老人办理住院和出院手续,并且进行日常探望、陪伴老人谈心唠家常。在杨建华出院回家后,周芳燕特别嘱咐志愿者经常上门看、电话问,以随时了解老人需求与动态。

截至目前,信州区各社工站开展各类探访20306人次,社区活动390场,小组活动84次,累计服务人群达44925人次。

发挥专业优势  注入基层治理新鲜动力

信州区建构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信州区社工总站主动联动幼专青年志愿者对全区5111名孤儿和高龄、独居、孤寡老人进行电话探访,收集各类需求495个,联合社会组织、志愿者协助解决需求问题357个。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通过与基金会的沟通合作,将省内外优秀的公益项目、优质的公益资源引进到当地,并结合当地自身优势打造本土化特色。引进壹基金的“平安小课堂”项目,在秦峰中心小学、朝阳中心小学、茅家岭中心小学以及城区的多所学校开展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为建设平安校园、平安社会尽一份力。同时引进了中国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的“烫烫小怪兽”项目,送“公益课堂”入校入园入社区。截至目前,开展了269节安全知识课程,受益师生达11689人次。

信任与感恩是一场双向奔赴。秦峰镇社工余希探访77岁的孤寡老人郑锡高时,老人会从蓄水桶里取水烧开,并执意要在杯子里放上一把茶叶。作为江西人,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叶茶,就是平常百姓家中待客的最高礼仪。郑锡高住在一个简陋的木质老房子里,烧水也不便,社工们说不要泡茶叶,但每次要离开时,老人还会抓起一大把花生或瓜子塞进他们的口袋。余希说:“我们以社工的身份,为他提供了帮助,他也用乐观感恩的心态影响了我们,这种双向的奔赴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了社工助人自助的属性。”

“真正的帮助不是轰轰烈烈的,它就是细水长流的,是持续的细微帮助和经常的关心。”余希说。这也是社会工作的初衷和意义。(记者 贺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