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峰民政服务站社工:不惧岁月漫长,用爱传递温暖

时间:2025-01-30 来源:信州资讯 责任编辑:信州人家网 增大字号 减小字号 打印

在秦峰镇的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两个忙碌的身影。她们身着社工马甲,束着利落的马尾,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各个街道,挨家挨户探访村民。“大爷,最近身体咋样呀?有啥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说。”“家里有没有缺啥,冷不冷啊?有任何事都可以和我们讲讲。”这一句句贴心的话语,是她们工作日常的开场白,每天将村民的需求认真记录,并及时反馈给总站点,是她们工作的日常。每当听到村民们那发自内心的一声“谢谢”,她们内心便充满了力量,更加坚定地把工作做好。她们就是秦峰民政服务站的驻站社工周芳燕和余希。

近年来,信州区民政服务站将目光聚焦在“一老一小”这两个特殊的服务群体上,通过摸排走访,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为他们建立起“一户一档、一户一策”个性化服务方案。总站下辖的八个站点,每个站点都配备了两名像周芳燕和余希这样的驻站社工。社工们紧密协作,配合默契,努力为服务对象送去最贴心的关怀,成功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她们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凭借着细腻入微的关怀和专业精湛的素养,将温暖深深植入村民心中,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撑起了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

周芳燕在2021年10月经邻里介绍了解到社会工作。抱着尝试的心态,她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当得知秦峰镇民政服务站招聘社工时,她便第一时间报名。顺利通过考核后她成了秦峰镇民政服务站的第一批社工。起初,她以为社工的工作仅仅是整理资料,但真正入职后才发现,这份工作远不止如此。实地走访、电话探访、协助组织社区活动等任务接踵而至,每一项都充满挑战。周芳燕感慨道:“平常的工作量特别大,我和余希两个人要跑遍镇上11个村的每一户人家,了解大家的情况,针对村民的特别需求要及时汇报给总站,链接好慈善资源,给村民提供生活保障。”余希初到社工站时,心中满是疑惑:“怎样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好?又该如何赢得村民们的信任呢?”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不过,在参加了入职培训,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摄影课、写作课之后,她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对民政社工这份职业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她说:“特别幸运能和周芳燕成为搭档,她经验丰富,带着我一步一步成长。”

从质疑到信任:当好“女儿” 守护夕阳红 

“喂,喂,喂……是芳燕吗?你最近在忙啥呢?怎么这么久都不来看我啦?”一大清早,76岁的郑凤香老人就拨通了周芳燕的电话。电话这头,周芳燕赶忙耐心地向老人解释原因,并承诺忙完手头的工作就和同事一起去看望她。郑大娘是一位独居的五保户,由于年事已高,生活中有许多不便之处,因此只要一有空,她就会给周芳燕打电话。

在过去,郑大娘对周芳燕的工作并不理解,觉得这些服务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对她们的工作抱有怀疑。直到2024年10月的一天,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她的态度。那天,郑大娘不小心把脚摔伤了,根本无法下地行走。周芳燕和余希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骑上电动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往老人家中。村里距离镇上的救护站较远,救护车一时半会儿无法赶到。紧急关头,她们四处奔走,挨家挨户询问是否有顺路的私家车,在焦急的等待与寻找中,终于找到了愿意帮忙的车主,及时将老人送到了医院。在医院里,她们忙前忙后,陪着老人做各项检查,还细心地帮老人办理了临时救助和意外安全险。在她们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老人顺利康复出院。郑大娘眼含热泪,紧紧拉着周芳燕的手,感动地说:“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们啊,跑上跑下,忙里忙外,太辛苦了!”自那以后,周芳燕和余希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看望郑大娘。她们会带上精心挑选的补养品,陪老人坐在院子里唠家常,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郑大娘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会主动和她们分享最近谁来看望过她,给她买了什么东西。曾经对社工付出习以为常的老人,如今逢人便夸赞周芳燕和余希,满心都是感恩。余希笑着回忆道:“刚开始去看郑大娘的时候,她还有些生分,现在都把芳燕当成亲女儿一样,一口一个‘女儿’地喊呢!”

化陌生为挚友:站成灯塔 照亮前行路

在一次走访入户的过程中,周芳燕和余希注意到了一户特殊的人家。“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小敏(化名),是在秦峰镇中学站点的‘开学送温暖’活动上,她的名字就在名单里。”小敏是镇上唯一的孤儿,由七十多岁且患有白内障和糖尿病的奶奶照顾。奶奶身体不好,小敏年龄又太小,她的生活和学习都面临着诸多困难。

帮助之初,周芳燕和余希深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需要用心去倾听和尊重。她们经常找小敏聊天,无论是在学校的操场边,还是在小敏家的院子里,都能看到她们促膝长谈的身影。她们鼓励小敏分享自己的快乐,也耐心倾听她的烦恼。慢慢地,小敏紧闭的心门逐渐打开,愿意向她们倾诉内心的想法,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每逢周末放假,周芳燕和余希总会邀请小敏一起去镇上的集市,陪着小敏挑选喜欢的零食,在玩具摊前驻足,为小敏挑选漂亮的衣服。小敏的脸上时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被关爱的快乐。到了节日的时候,小敏也会亲手制作精美的贺卡,写上满满的祝福,送给周芳燕和余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这份双向奔赴的情谊,成了小敏成长道路上最温暖的陪伴。

从受助到助人:点燃爱心 传递接力棒

在走访服务的过程中,周芳燕和余希深知,仅靠她们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她们的努力下,秦峰镇民政服务站积极行动,不断吸收民间志愿力量充实、壮大社工力量,组织培育了一支以留守妇女为主的“小蜜蜂”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活跃在“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郑大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经的她,饱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困扰,还身患脑梗,生活一度陷入黑暗。在加入“小蜜蜂”志愿服务队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参与志愿服务后,我发现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焦虑感也减轻了很多。”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郑大姐与其他志愿者相互协作,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她帮助照顾孤寡老人,为孩子们搭建学习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她收获了自己的阳光。如今,郑大姐凭借着自己的热情和努力,成了一名优秀的副队长。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退休老人等都纷纷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来。大家齐心协力,为社区的困难群体提供帮助,让爱与温暖在秦峰镇不断传递。在这条充满挑战却又处处洋溢着温暖的社工之路上,周芳燕、余希、郑大姐们不断成长和蜕变。她们常说:“我们只是众多一线社会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还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人在默默努力,他们同样值得尊重。”

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从容自信,她们对爱心与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秦峰民政服务站的社工们相互鼓励、携手前行,面对复杂多样的问题困难,她们始终坚守初心,坚定地走在服务百姓的道路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的价值,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展现出新时代一线工作者的蓬勃朝气与无限可能。(记者 江珉志)